原标题:江苏职教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0万技术技能人才,何以助学生“一技在手,一生无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交汇点讯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等9部门联合发文,全面启动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连日来,江苏各地各校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开展技能人才展示、产教融合示范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全景式呈现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每年江苏省向社会输送约50万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从技能实训到产教融合的立体培养体系,助力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课堂即车间:沉浸式实训激活职业基因
记者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见到该校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春峰时,他正牵着一只机器狗做编程开发训练。近日,由他领衔的“王春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南京职业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目标,就是为智能制造领域培养能‘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他站在贴满学生成果的走廊里,语气坚定。
工作室始终以“师带徒”为核心模式,结合项目制教学,形成“老中青”梯次培养体系。王春锋解释道:“传统课堂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但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最多带5名学生,确保师生比最优。学生从‘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最终成为‘高手’,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项目支撑。”从校级工作室到国家级平台,王春峰团队用五年时间印证了“技能成才”的可能。正如一名学生所言:“在这里,热爱技术的人永远不会迷路。”
在学校实训室内,机械臂正精准抓取七巧板完成旋转搬运,南信院工业机器人专业负责人黄丽娟站在操作台边细致讲解:“别小看这七块板子,每个点位的坐标设定都涉及机械系统、动力系统和传感系统的协同。”她随手调出示教器界面,“学生要掌握指令控制夹爪开合,更要学会通过轨迹规划避免关节限位——这不是编程课,而是让机器人‘理解’人类需求的思维训练。”
在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技能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检验学习成果、展示专业技能的舞台,更通过全流程、场景化的实训考核,锤炼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钣喷实训室内,学生们身着防护服、手持喷枪,仔细地调整角度和喷漆量,对车身进行均匀喷涂;汽修实训厂房内学生们熟练地运用工具,拆解汽车发动机和底盘部件,认真观察各部件的构造和连接方式,详细记录数据;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学生们围在智能诊断平台前,分析新能源汽车的故障波形。
掐丝珐琅的胸针里凝结着学生200小时的匠心,数码印花的扎染纹样里跑着传统工艺与AI算法的“跨时空接力”……在南京雨花美术馆,一场《根·生》艺术展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以美育人、以技赋能”的视觉盛宴。这是职教活动周期间,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专门为艺术设计专业举行的教学成果展。中华中专党总支书记张勇介绍,展览共181幅师生及企业作品,涵盖绘画、非遗、数字艺术等多元形式。
近日,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张前村的田间地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来自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的十余名留学生,在藤蔓交织的瓜蒌地躬身实践,在智慧大棚聆听数据,更在甸上人家直播间化身“国际”主播,为张前村土特产插上“云翅膀”。
走进智能温室,农业园负责人陈华健围绕生态种养、滴水灌溉和机械化生产,向留学生们介绍了张前蔬菜的绿色种植方法,让国际学子耳目一新。在农业园的蔬菜大棚内,亲眼见证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取代农药的绿色实践,既保障了蔬菜品质,又契合了市场的发展趋势。留学生瑞思感慨道:“在大棚里,我看到了传统与科技的融合,智能大棚的滴灌、控温系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学习的意义!”
一直以来,江苏职业教育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创办第一所公办职教本科学校,出台第一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打造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深入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样板、筑牢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大赛即战场:以赛促学锻造大国工匠
在江苏职教版图上,技能大赛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斩获114个金奖,中职、高职金奖数均居全国第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职教赛道上,16所高职院校揽获24金,金奖总数领跑全国。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胡佳的成长轨迹正是缩影。这位从“理论薄弱”的学生到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网络智能控制与维护”赛项一等奖得主,至今记得备赛时的凌晨:“为了让数字孪生系统与实物产线同步运行,我们在工作室熬了整整一周。王老师每天陪到最后,他不说教,只是默默递来餐食,然后引导我们换种思路实验。”
“职业教育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实操中建立自信。”王春峰回忆起一位学生的蜕变:“他数学不及格,却能在机器人编程中展现惊人天赋。毕业后进入昆山某自动化企业,如今已能独立设计立体仓储系统——这就是‘技能改变人生’的鲜活案例。”
5月14日,全国医养结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淮安正式对外发布医养结合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达600万名,然而目前实际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仅有约50万名,供需缺口巨大。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院长夏立平介绍,学校通过调研发现了企业和行业最需要的是精医养、懂智能、会照护的复合型医养人才,对此学校就能够根据行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的医养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在与南医大等高校共建合作基础上,今年职教周期间,共同体牵头方还举行了临床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这次大赛很切合临床要求,从病人入院评估,到查体,再到给予诊断,技能操作全面,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更严格,不光要掌握护理内容,也要掌握医生的相关技能。”参赛选手、成都八一骨科医院主管护师曾小兰说。
产业即课堂:产教融合打通人才供需闭环
2024年,江苏省推动“苏州市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新入选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装备制造教材研究基地”入选2024年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前三批中唯一入选的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须以产教融合痛点破题,用实证思维探索规律,借跨界协同构建生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乐伟感慨。5月的江苏职教活动周,成为产教融合成果的集中展示舞台。
在苏州职业教育办学成果路演展示现场,智能制造设备、具身机器人等展陈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动态呈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表示,苏州正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与企业“双向奔赴”。《苏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正在加快实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输送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在无锡市职教活动周活动现场,市民现场既能感受机器人交互、护理急救实操等现代职教与科技的碰撞,也能体验太湖船点、留青竹刻等传统工艺与职教融合的魅力。活动周期间,无锡的职业院校开展包含职业体验开放日、技能服务进社区、产教融合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现无锡职业教育的创新成果。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龙头企业工程师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学生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操作工业机器人,完成自动化产线调试;在AR/VR虚拟仿真实训室进行产品设计与装配模拟;在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完成动力电池检测与故障诊断。“学生不仅能娴熟操作智能制造设备、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更在产业真实场景中锤炼出过硬的职业素养。这种沉浸式育人模式,正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最佳答卷。”该校校长许朝山说。
早在几年前,南信院便与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共建“4S中心”,承担机器人售后维保与人才输送任务。“我们相当于企业的‘技能后盾’。”王春峰坦言,“企业专注研发,我们解决应用端问题,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埃斯顿生态链企业。”
面对智能制造的新趋势,王春峰已着手布局下一阶段规划:“工业机器人解决重复劳动,而人形机器人要替代复杂人力。我们正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智能机器人课程,并探索AI自动编程技术。”他透露,工作室计划将智能导览机器人等创新项目投入实际应用,“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学生感受技术变革的力量。”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破解“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江苏每年输送约50万技术技能人才。“中小微企业需要‘多面手’,我们的学生在工作室经历过机械、电气、编程、调试的全流程训练,正好契合这种需求。”王春峰说。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技能赛道上找到人生坐标,江苏职教也正在书写“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