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项新政赋能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向新

频道:滚动新闻 日期: 浏览: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

“40多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因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试’,经改革开放而强。”今天,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截至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

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近期,商务部印发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了4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推动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

“在对外开放方面,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凌激指出,《工作方案》提出了多项支持举措,例如,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优先纳入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国家级经开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的协同发展,推动外向型经济提质升级……

在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凌激介绍,在232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共有外资企业超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

为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表示,将在“一个加强、三个加快”4个方面出台具体措施,他解释,“一个加强”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三个加快”分别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表示,将鼓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结合地区特色和行业特点,聚焦企业和群众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市场监管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

此外,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方面,彭新民谈到,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断优化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真正减轻企业负担。

中国青年报北京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