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
国家间的经贸往来不仅仅是数据的叠加,更是命运交织的写照。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韩国亦重返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之位。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无缝衔接”——从半导体晶圆到新能源电池,从智能汽车到消费电子,中韩企业以技术互补和市场协同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网络。尽管近年来在一些产业领域的竞争时趋激烈,但战略互信与利益交融的底色未改。中韩经贸合作已超越量与质的维度,突破了双边范畴,成为东北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支柱。
经贸合作作为中韩关系的“压舱石”,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2025年前4个月,中韩贸易额达1025.40亿美元,持续增长的态势印证了合作根基的稳固。在电子、汽车、化工等核心产业领域,两国形成了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三星、LG等韩国企业在中国大规模投资设厂,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进一步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中韩在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将更为紧密,跨境电商交易额或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也将成为合作新亮点,新能源、环保技术、绿色金融等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动汽车、氢能源等细分领域可成合作重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中韩深化合作注入新动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实施,有力推动了两国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进程,区域供应链合作日益紧密。2025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有望实现新的突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第二阶段第十一轮谈判,聚焦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关键领域。再续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不仅有助于稳定地区经贸秩序,更彰显了两国对自由贸易体系的坚定支持。
人文交流的升温正在重塑两国民众的客观认知。自2024年11月中国对韩实施短期免签政策以来,人员往来显著增加。韩方数据显示,近5个月中韩航空旅客数量增长近30%,这不仅为商务合作注入新活力,也让两国民众有更多机会以客观、全面、开放、包容的视角认识彼此。今年5月,海南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亮相2025韩国釜山国际咖啡节。像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有效消解互联网时代的认知偏见。随着各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感情必将持续深化。
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中韩两国虽面临产业竞争的新课题,但“和则两利”的合作逻辑始终清晰而坚定,应以更长远、更具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韩合作。从328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到深度融合的产业链生态,从免签政策下的人员往来激增到青年一代的文化共鸣,中韩多领域合作围绕“互利”与“共赢”展开。未来,凭借深厚的合作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双方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两国必将进一步打破产业竞争的壁垒,深化“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