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首码

今日首码

“读不懂”“煎熬”?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可以很有趣

中工网 5285

“读不懂”“煎熬”?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可以很有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

在河南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议室内,经常有会员就时下热议的青年话题展开激烈探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是这个理论社团一直在践行的事情。

1983年3月14日,在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际,由河南大学中文系1979级同学发起,全校同学参与的马克思主义研读会正式成立。1989年6月,中文系将系内21个“马列学习小组”组织起来,成立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把同学们自发的学习转化为有组织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青年成长的‘指明灯’,更是强国梦的‘筑路石’。”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季波说,作为该校成立最早的青年理论学习型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初心使命,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形成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社团特色。

理论型社团也可以很有趣

郭明月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现任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团支书。刚加入社团时,郭明月跟大多数新成员一样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很“无聊”。“比起唱歌跳舞、跑步健身,很少有人会把学习理论当作一种兴趣爱好。”郭明月说。

入会后,郭明月积极参与社团定期开展的理论集中学习和经典著作研读活动,“读不懂”“煎熬”是她初学理论时的真实状态写照。“但只要找对方法、坚持下去,事情就会发生转机。”

伴随着日复一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一天,郭明月惊奇地发现自己“开窍”了:“当我再次拿起《资本论》进行研读时,我发现自己竟然理解了书中的许多原理并开始主动上网查找一些现实案例来印证原理。”至此,郭明月真正读懂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

“理论型社团的趣味性就在于理论学习本身。”郭明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大家集体学习交流的氛围、从读不懂理论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经验传递下去都很有趣。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断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理论型社团变得更“有趣”。“我们社团的定位从来不是呆板的‘灌输理论’,而是成为成员们的‘思考工具包’和‘行动孵化器’,‘交流+理解+实践’是成员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配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段鑫鑫说。

该研究会党支部书记胡秋平介绍,今年推出了“研思小组”巡讲品牌,针对高校学生和社区群众开展分层分类宣讲,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用“青年”的视角和“接地气”的语言讲活理论知识。

与时俱进,越来越年轻

结合时下热点和党的创新理论,向全国各大高校文科社团发出邀约、联系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段鑫鑫和成员们正在为即将举办的第三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活动作准备工作。“如何让活动兼具理论深度和青年活力”是段鑫鑫考虑的首要问题。

熬了几个大夜后,段鑫鑫和同伴们最终决定加些“不一样”的环节。“除了传统的发言和点评环节,这次我们创新设置了‘辩论赛’‘乡村振兴版剧本推理’‘我是卧底’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环节,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论坛的互动交流。”

该社团指导教师、文学院副教授侯春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社团还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潮流,定期举办时政沙龙系列讲座,邀请学术前沿领域名师解读国家最新政策;通过“书香追梦”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紧跟新时代步伐,做“有思想、有文化、能表达”的时代青年。

2024年3月,该社团宣布在旧刊《追求与探索》的基础上正式创办会刊《新时代追求与探索》,会刊从年刊更新为季刊。

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介绍:“会刊从栏目、选题到排版、文风等方面,都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风尚,我们正努力把刊物办成当代大学生喜欢的刊物。”

“无论是社团还是刊物,都要立足学生需求,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段鑫鑫说,目前社团已从由文科类学生主导,转变为“文理兼蓄”和“跨学科实践联动”。

“青年之间优势互补、交流互助,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我们的社团才会越来越年轻。”胡秋平介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该社团已获得“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河南省示范性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河南省文明社团”等称号。

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2009年4月1日是河南大学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来到河南大学“知行合一 报效祖国”主题研讨会会场,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们座谈交流。

16年过去了,这个河南大学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致力于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等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举办了极具特色的“学‘习’三部曲”系列品牌活动。

“36年前,第一届成员们探讨的话题是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今天我们正在探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该校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介绍,36年来,成员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始终没变,“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的信念始终没变。

2024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时任第35届会长的郝梓竹带领社团成员从开封出发前往西安,开启了一段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之旅。在黄土高原上,社团成员们尝试说起了陕北方言、打起了安塞腰鼓,深入到乡亲中用文字记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用镜头定格珍贵的时代印迹。

“前辈们用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青年力量。”大一学生李尚涵说。

文档于: 2025-05-19 08:45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5-19

“读不懂”“煎熬”?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可以很有趣...

2025-05-19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在河南大学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议室内,经常有会员就时下热议的青年话题展开激烈探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