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久基本农田变垃圾场 不容“表面整改”敷衍了事
永久基本农田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的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但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的黑家湾社区,一块永久基本农田却被建筑垃圾覆盖,无法耕种。2024年11月,当地媒体曝光后,乡政府曾表示立即落实整改措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乡政府所谓的整改,只是进行了简单覆土,扒开覆土层,下面水泥块、钢筋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5月18日央视财经)
把永久基本农田当垃圾场倾倒建筑垃圾已然违法,当地“表面整改”、试图用土层覆盖掩盖事实的行为,无疑更是错上加错。这种形式主义的作为,更加令人深恶痛绝,必须予以严厉谴责和惩处。
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永久基本农田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巨大,只有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才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旦永久基本农田遭到破坏,粮食产量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永久基本农田还承载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久基本农田变成垃圾场,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当地乡政府在媒体曝光后,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试图用简单覆土来掩盖事实,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
同时,相关部门监管的失职,更是为这种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土地管理和执法过程中,监管部门本应严格履行职责,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定期巡查和严格保护,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行为。然而,此次事件中,监管部门显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导致永久基本农田被破坏却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整改工作也流于形式。
要遏止永久基本农田变垃圾场及“表面整改”现象,需多管齐下。首先,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增加频次、扩大范围,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行为;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对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此外,还可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农田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是基础。要提升全社会法律与环保意识,让群众知晓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性及破坏后果,不破坏基本农田;同时,强化基层干部法律培训,增强其法律素养与责任意识,确保依法履职,守护好基本农田。
最后,严肃问责是重要保障。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中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的部门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表面整改”行为,要责令重新整改、达标为止,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效震慑,推动相关部门和人员切实履职,真正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稳定。
永久基本农田变垃圾场和部分地方“表面整改”的行为,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有关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遏止,让永久基本农田得到真正的保护,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