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必要对AI创作喊打喊杀吗
人类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上一秒还在为AI像人而惊喜,下一秒就开始为人像AI而烦恼。
近日,“原创内容被误判为AI创作”登上热搜,有网友反手就将传统名篇《滕王阁序》与《荷塘月色》送去AI检测,结果被判定为“AI创作成分过高”,引发大家惊诧:难道王勃和朱自清也是AI创作爱好者?
原创内容被AI检测误伤,日益成为文化界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许多用稿平台和高校纷纷对AI创作开始说“不”。一票否决就一定正确?怎么看待AI创作的合理性?
试看AI版本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判断一篇文章生成的逻辑和用词习惯,越是缺少“属于人类千姿百态的瑕疵”,检测软件就越容易简单粗暴地一锤定音,“你”是“你”,可“你”又不是“你”,于是知识生产就这样陷入了自证的“陷阱”。以学术文章为例,由于天然地需要引用前人观点,以及注重强逻辑的行文构架,于是成为了AI检测误判的重灾区。
其他文体也不能幸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大语言模型会朝着越来越逼近真人的方向发展,整体语言风格也会越来越像“真人般随性”,人机创作的边界愈加难以分清,这种情况下进行严格的AI检测,最终产生的误差可以想见的大于鸿沟。而AI检测的最终发展趋势,不仅是以AI之矛攻击AI之盾,本质上也是以人类认知之矛攻击人类认知之盾。
如何正视这一问题?一味严防死守只会带来人类创作探索边界的不断收缩。接触AI、排斥AI、拥抱AI、再反思AI……潮汐状的事物发展认知规律,更符合人类接受新兴事物时的矛盾心理。现阶段人们对AI创作的审慎,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要突破这一阶段的思维藩篱,应明晰创作的核心价值:一是思想生成,二是信息传递。在前者的范畴中,我们必须保护具有思想性的原创,这关乎人类文明的重心是否偏移;后者的框架下,在有效防止AI虚构事例的基础上,不妨鼓励采用AI进行高效能地创作,以达到信息传播迅速的目的。
面对AI带来的挑战,应该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即评价作品的核心应该是“原创性贡献”的大小,而非一味地琢磨“语言风格”是否更接近人类。只有让“思想含金量”取代“AI相似度”,才谈得上“真正地驾驭了AI”。
反之,如果不经思考,一味依赖AI写作,成为电子思索的盲从者与传声筒,并试图“愚弄”更多的读者,对于这种投机取巧的“垃圾产出”,当然要给予严厉打击。而当人机混合创作已成定局,如何防止AI滥用?原创的知识产权边界应如何划定?厘清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有关管理规范尽早出台。
其实,比防范AI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可替代的审美判断力。部分学术机构与文化刊物与其将作者使用AI当作洪水猛兽,不如引导作者合理使用AI。AI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不被AI反制,关键在于人类本身的认知应该不断地加快发展。
若干年后,我们对AI的认识与现在一定大有不同,以后的信息交互甚至有可能脱离文字、通过意识达到瞬时的沟通,现在我们对AI的困惑,在彼时更为飞速的发展中也许根本不是问题。
在不断发展中直面挑战并积极应对,是解决包括AI在内许多暂时性困惑的重要秘诀!(李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