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时代发一封电报……

频道:滚动新闻 日期: 浏览: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秦亦姝

2025年5月1日起,浙江杭州地区全面停止电报服务,北京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可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

作为彼时及时性较强的通信工具,电报在20世纪承担着联络各地、传递信息的任务,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时代印记”。随着杭州电报业务的终止,不少年轻人涌入电报业务窗口,感受父辈们的“复古浪漫”。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电报复兴”现象反映着当代人对生活节奏的反思,以及对情感表达深度和仪式感的渴望,这也为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的传统邮政行业提供了启发。

0.14元每字的祝福

“电报内容是朋友对我的祝福:春天快乐。”北京的冰冰前不久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电报,“发电报这种通信方式,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领取表单、填写内容、按字数付费……近日,记者来到中国联通北京市西单营业厅的“电报业务”柜台,陆续有前来发送电报的市民。

记者体验了发送电报的全部过程:找工作人员领取特定表单,在固定位置填写收发报姓名、地址和电话,以及想要发报的具体内容。随后,工作人员会按照报文和收报人地址信息的总字数计费,费用为每个字0.14元。记者发出了3份电报,费用共计14.28元。

“从1992年开始,发电报的价格就一直是每个字0.14元没有变过。”柜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营业厅收集表单信息后会将其转派至后台,电报员收到电报后会对发报内容进行格式编辑,加上到外地的字段、号局名等信息,再以快递的形式寄送给收报人。快递有相关补贴,不用额外交快递费。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国能接收电报的地方包括河北、山东全境,以及北京、合肥、福州、广州、杭州等城市,“近期来发电报的以年轻人为主,大多数都是来体验一下这种‘复古’的通信形式,发送内容多是简单祝福”。

“这种通信方式只有在电视剧里见过。”4月底,“90后”的北京市民陈先生就曾来到该营业厅。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杭州电报服务即将停止,于是决定给杭州的朋友发个电报,彼此“留个纪念”。

电报窗口见证时代变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报是人们追求通信速度的第一选择。

“这是当时最快的通信方式,但0.12元每字的价格对普通人来说也是‘高消费项目’,所以只有大事才会选择发电报。”50多岁的秦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20世纪80年代从家里给哥哥发的电报:“家有事速回”。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低成本、高速度的其他通信方式开始逐渐挤压电报的生存空间。“20世纪90年代,受到电话等通信方式的冲击,‘礼仪电报’等业务出现,在部分地区,给过生日的亲友发电报,可以在送上祝福内容的同时附带上鲜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霍顺介绍。

2017年6月,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正式停业。目前,西单营业厅的电报窗口成为全市唯一可以办理电报业务的地方。

这几年,电报业务始终持续运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发电报。“最近几个月,随着电报在社交平台的爆火,不少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以这种方式发送祝福。”柜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年轻人通过参与发电报这一事件,将个人行为嵌入媒介技术史的集体记忆框架中。”北京某高校的传播学博士李行认为,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发电报的个人经历,通过数字叙事将私人行为转化为公共记忆,赋予了电报这一传播形式新的内涵。

在“慢下来”中寻找转型机遇

营业厅的柜台上,蓝皮文件夹里夹着厚厚一叠电报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近几个月体验电报业务的市民越来越多,现在柜台有几百封积压件。现在月初发同城电报,可能月底才能收到。

“在当下,电报成为一种‘慢通信’,与即时通信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赵自阳认为,电报为当下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沟通体验。

“电报更像一种‘技术活化石’,虽然它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落后于时代,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还有其价值,具备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技术特质。”霍顺表示。

“当数字化沟通变得无处不在,人们反而开始寻求更有温度的连接,珍视沟通过程本身的参与感。‘电报复兴’现象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现代人对情感表达深度和仪式感的渴望。”赵自阳认为,仪式感或许是这种通信方式不可替代的特质之一。

在赵自阳看来,这种由年轻群体带动的“电报热”,虽然未必能大规模复兴传统电报业务,但却为数字化转型中的邮政行业带来了启发: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聚焦于技术层面的速度提升与成本降低,更需要深入洞察并回应用户在情感连接、个性化体验及文化归属感方面的细微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