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处于全球RNA生物农药最前沿,企业虽还很小,但在上海,我们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路上第一时间能被看见,随后得到很好服务。”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雪明创业路上的朴素感受直指上海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高段位。
作为全球科创中心,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战略决策自然棋高一着,解决好战术性问题事关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成效,服务是否到位、能否保持高质量,是重要衡量指标。论及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究竟是什么样的扎实服务,让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者感受到了身处上海的幸运?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同多个农业科创团队展开交流。
目标:从项目管理转向创新服务
去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特色种源、生物制造、现代设施农业3个主赛道的同时,把培育壮大涉农科技型企业提升到新的高度。如此一来,习惯并擅长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必须快速转型,以创新服务满足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需求。
“创新服务一定是新的挑战和压力,去年年初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冯志勇就向中心明确了新任务,我们及时开始探索从项目管理转向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沈悦说,“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仍是服务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中心已经基本完善了项目管理体系,可以腾出人力物力探索服务创新。”
过去一段时期,中心围绕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完成了一系列探索,特别是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先后修订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立项、日常管理及验收管理规定》《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专家库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同时还参与制定了《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及资金管理细则(试行)》《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及资金管理细则(试行)》和《上海市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
2018年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毕业后,孙滨博士入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继2020年主持技术攻关项目《优质香型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与应用》后,今年又主持了一个水稻“揭榜挂帅”项目,成长速度有目共睹。她告诉记者,通过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时了解到上海杂交粳稻育种需求点与创新点,使得她能够快速开展工作。
记者了解到,过去十多年,不管是水稻育种还是鲜食玉米育种,抑或是水产新品种培育和生猪种源质量提升,上海在种源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满足大都市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的同时,有效服务了全国农业。“旱优73”等节水抗旱稻品种、“申优28”等杂交粳稻品种、“申科甜811”等鲜食品种以及“江海21”中华绒螯蟹、“沪绿70”西蓝花、“沪苏1号”草鱼等新品种,无不演绎出了从“0”到“1”再到“100”的农业现代化新故事,而硅羿科技的RNA生物农药、上海大学的采摘机器人等科创新成果,则展示了上海在生物制造、设施农业方面的引领性。创业团队负责人无不表示,成果背后,凝聚了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心血。
上海大学苗中华团队是国内较早从事农业机器人研发的创新团队之一,自2018年开始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机器人技术,目前正创新开展具身智能农业机器人研究,积极塑造农业机器人领域创新引领者的形象。说起中心对接团队并提供服务,他清晰记得5年前时任中心负责人叶耿专程到学校了解创新情况的往事。“之前我们团队主要在外省市搞智能农机装备,现在主要围绕上海及其他省市设施农业需求研发可自主作业的农业机器人,团队创新的全过程得到了上海市农委、科委及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关心和支持。”苗中华说。
上海农业要素资源非常有限,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引领全国、服务全国的格局和行动,如果没有主动发现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识,上海农业很容易拉低上海科创中心的含金量。因此,中心是否能与时俱进创新服务,从小的方面看,意味着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否实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领域突破;从大的方面看,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缺失或不协调,直接关系到上海科创中心的城市形象。特别是在科创叠加的乡村振兴新时代,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是中心必须有所作为的探索。
路径:从成果转化到全链条服务
2015年,上海推出了首次成果“路演”活动,“路演”精准对接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包括农业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和价格发现机制等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在同一时期逐一展开。2016年1月26日,在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联手推动下,“华蜜0526”哈密瓜新品种成为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例,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突破农业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抓手,近年来,中心正朝着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方向努力。”中心副主任张瑜说。
2022年,中心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就创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交易平台、加强成果转化及科技金融服务等内容开展合作,建成了“上海农业品牌馆”和“上海农业科技”交易专板,打造适用于上海农业的技术、服务、人才、资本等多要素融合创新生态圈。同时,有序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专场“路演”。2024年,在之前连续两年高效转移转化的基础上,杂交粳稻新品种“申优28”、灵芝品种“沪农芝10号”“基因编辑工具CasY7”等12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过了7000万元。
记者发现,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额屡创新高,但中心的服务并没有停留在成果转化这个点上,而是创新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创新指数体系研究,以求系统评价上海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和绩效。二是建立并动态管理上海农业科技企业库。
摸清家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容易被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一项工作,摸清农业科创企业家底也是如此。2024年,上海不仅建起了拥有6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的信息库,还全方位为企业提供包括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及上市问诊等专题培训在内的多项实用性服务,农业科创企业获益匪浅。
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是去年9月参加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上海四家代表之一,去年,公司收到1300万元贷款。公司总经理方玉表示,在全链条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方面,上海确实做得好,及时为各类农业科创企业补上了做大做强的短板。
对于来自上海农业科创企业的评价和肯定,中心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工作负责人赵志鹏表示,如果没有及时作出科技服务拓展等创新探索,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突破:从服务形式到组织机构的改变
从项目管理转向服务,从服务成果转化转向全链条服务,单从中心工作量看,是一个持续的不停做加法决不能做减法的变革过程,如果从服务质量上看,更是一个需要中心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价值判断的过程,如此一来,首先需要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然后通过各种能力培养、眼界提升形成新的服务团队。去年,中心在内部重新调整了科室职能,明确了负责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培育的科室,不仅走出了创新服务的重要一步,而且,还因此形成了全链条服务的小团队。
记者通过这个小团队去年的服务内容,大致判断出了中心在全链条服务方面的形式,即中心全链条服务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服务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参与主办了2024浦江创新论坛—工业农业产业创新论坛;配合协办农业农村部第三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暨“农行杯”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场景大会;配合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开展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座谈会及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政策座谈会。另一条主线是服务上海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开展了“金科育绿”上海农业科技企业培育系列活动,包括金融专题培训在内,分层分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100余家;完成农业科技企业投融资路演、赴上市企业学习交流、科创沙龙上市问诊等活动,累计服务企业40余家;通过多场次多渠道的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对接服务,促成了18家农业科技企业获得“农科贷”“智慧知产贷”“科创贷”“科技履约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累计贷款2.56亿元。
因为创新服务形式及成效明显,上海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而这背后,是中心基于摸清家底前提下,完善了农业科技企业库,对其中148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上市企业的创新领域、创新能级及所需服务摸得清清楚楚。
基于清晰的家底,其他各项服务工作质量及效能也得到了保障。如InnoMatch“上海农业”品牌馆,目前有28家农业科技企业入驻,累计发布农业科技成果323项,需求104项,2024年新增成果73项、需求44项。此外,还举办了第七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农业科技创新专场,以及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水稻成果专场、畜牧成果专场等活动8场次,累计宣传展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120余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