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马晨
全球最大的羊绒及羊绒制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童车生产基地、全国三大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之一、七大轴承产业聚集区之一……作为冀中南制造业基地,河北省邢台市培育出4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的产业格局。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邢台市坚持问题导向,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组织管理模式等全面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传统产业焕发新光彩。
目前,邢台市年营收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有4个、9个,数量均位居河北省第一。2024年,邢台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总营收达6122亿元,同比增长9.49%。
搭建共享工厂 实现要素共享
在宁晋县河北欧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共享车间内,14条生产线专为其他线缆生产企业进行辐照作业。
“我们是宁晋首家提供辐照设备和技术的共享工厂,生产线上正在给西隆电缆有限公司加工光伏线缆。”欧达公司经理赵合义说。
宁晋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是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营收689亿元,同比增长28.9%。辐照是光伏线缆等特种线缆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去,宁晋没有辐照加工设备,当地企业只能放弃相关订单或者把产品运到山东、天津等地进行辐照加工。运到外地加工,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仅运费就占辐照工序生产成本的30%以上。
“企业为什么不自己上辐照设备?”面对记者的疑惑,赵合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置一套辐照设备及附属设施,至少得1000万元,日均辐照线缆约50万米,而一个中等规模的线缆企业日均辐照线缆不超10万米,“设备投资成本高,利用率不高,企业望而却步。”
2023年8月,河北欧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共享车间建成投产。西隆电缆有限公司的线缆常送到共享车间进行辐照加工。“在这儿进行辐照加工,每米线缆可节省辐照和运费3.5分钱。”西隆销售经理赵立捷说。
这“3.5分钱”的降幅不容小觑。目前,宁晋县共有4座辐照共享车间,2024年服务企业340家,生产辐照线缆19.7万千米,合计节约成本近690万元。
针对特色产业集群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广大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逐年上升、利润空间趋窄等问题,邢台市探索推行共享智造,有效整合通用资源,在原料集采、关键设备、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物流贸易等多方面实现共享。
降本增效的同时,共享车间还带动了产业升级。赵立捷介绍,欧达的共享设备在行业内属于一流,辐照加工后的产品在耐高温、耐腐蚀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更优异的表现,广泛应用于光伏、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
在实现制造能力共享的前提下,邢台市以宁晋线缆、沙河玻璃、临西轴承等重点集群为试点,探索“国企+”“协会+”“龙头+”等原材料集采合作模式,延伸发展快递仓储集中管理、产品检验检测、数据存储分析等服务能力共享,逐步提升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服务效率。
宁晋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成立线缆原料采集公司——河北昊润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了原料仓库,实行铜杆及辅料统一招标采购,进出库统一管理。
线缆是“料重工轻”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中铜铝原材料占总成本的70%以上。昊润公司总经理陶浩伟以铜杆举例说,同等质量的铜杆,到手价格较其他地区每吨可便宜50元至150元。2024年,宁晋县电线电缆产业压减原料成本5600万元,营收增长29%。
目前,邢台市共推动21个集群的32家企业建设共享工厂或共享载体,参与共享的企业利润提升率平均达到10%左右。
“当前,我们的共享智造处于起步阶段,多以制造能力共享为主,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正在构建中。”邢台市工信局中小企业科科长刘会芳介绍。
今年,邢台将在每个省重点产业集群至少培育1个辐射带动强的共享工厂(车间)或平台。在共享模式基础上,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争取年内搭建1—2家产业集群行业级或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集群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培育2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加快技改焕新 推进产业升级
在清河县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纺纱数字车间里,长达百米的1组生产线上仅有1名员工看管,13条进口纺纱生产线高效运作,合毛、梳毛、细纱、络筒等工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监控,日产羊绒纱线3吨,年产能达1500吨。
“数字化生产车间实现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效率提升25%,成本降低20%,年纺纱增值2.08亿元。”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李福亮介绍。
清河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原料加工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羊绒制品产销基地,羊绒及制品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经过四五十年发展,清河羊绒由单一的分梳原料,逐步发展为从分梳、纺纱、织布到织衫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清河县60多家羊绒企业实现研发设计智能化、采购销售网络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带动年产值增长逾20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深加工企业180多家。
技术改造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邢台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大力开展“技改投资倍增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集群,鼓励规上企业更新设备、升级工艺,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邢台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3.1%,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我们研发的轻窄系列圆锥轴承套圈热处理淬火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位于临西县的河北鑫泰轴承锻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轴承套圈及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李金贵介绍,这项技术年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200万元,增加销售收入1500万元,满足客户多样化技术需求。
轴承被称为“工业关节”。临西轴承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0%。近年来,临西县持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进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引领上下游产业、关联企业聚集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轴承产业新高地。
去年,邢台市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63.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64.3%,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95.86亿元,同比增长61.22%。同时,邢台市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420家。集群内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9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71家,去年集群内企业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15件,同比增长12.69%。
据介绍,今年邢台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10项以上,推动省重点集群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抢抓“两新”政策机遇,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集群企业设备更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强度达到1.7%,“领跑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强度达到3.5%。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这笔贷款如‘及时雨’,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平乡县的邢台趣尼自行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姚西星介绍,今年春节后,伴随着新一轮的市场旺盛期,企业订单不断增加,流动资金出现缺口。得知情况后,中国银行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材料审核、风险评估等流程,1000万元贷款随即到账。
平乡自行车(童车)产业集群是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自行车童车销量约占国内市场的50%、国际市场的40%。
去年以来,平乡县相关部门联合金融部门,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立足自行车、童车特色产业集群特点,积极研发平乡专属金融产品——“童车贷”。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向平乡县发放产业集群贷款30余笔3600余万元。
营商“土壤”越肥沃,产业发展越有力。邢台市从企业需求出发,建立党政机关与企业家座谈、机关干部下沉调研两项常态化沟通工作机制,打造亲商爱商好环境,构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持久强大的引力场。
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近两年,邢台市各大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宁晋宁缆贷”“平乡童车贷”“轴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形成“一产业一品”的金融服务格局,促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提升34.96%。
“点对点”导办,“面对面”帮办。在临西轴承工业园区巴顿轴承制造(河北)有限公司车间里,今年投产的年产1500万套高精密静音电机深沟球轴承项目全速运转。距离车间仅5分钟步程的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内,帮代办工作人员正在规划企业投产之后的后续服务事项。
早在项目落地之初,临西县轴承工业园区便量身定制了涵盖立项、规划、施工许可及竣工验收四大阶段的审批流程图,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全流程跟踪推进,确保了项目建设快、投产早。
“当前,邢台市超八成工业园区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或企业服务中心等帮代办点,年底前将实现各级园区帮代办点全覆盖。”邢台市行政审批局二级调研员杨开军说。
在全国率先实行入企扫码,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创新设立市级产业集群服务中心,精准解决企业诉求;推出《优化营商环境部门改革举措清单》,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亲商爱商正在成为邢台市政务服务的新常态,2024年全面落实助企帮扶系列政策,新增退减缓税费35.58亿元,新增贷款664.35亿元。截至2025年3月底,邢台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97.90万户,同比增长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