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向“新”图强——专家共话石油和化工行业新机遇

频道:滚动新闻 日期: 浏览: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技术创新已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但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创新能力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5月21日,在2025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曹传真开门见山指出这一现状。他以高效催化技术为例进一步解释,发达国家在高端石化产品供给领域占据先发优势,而我国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科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推进跨领域协同攻关。这一观点与大会聚焦的“科技创新驱动石化产业变革”核心议题形成呼应。

与会专家在探讨中达成共识:在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唯有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同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布局,才能实现石化产业的破局发展。这一思路也引出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云鹏提出的实践路径。

“科技供给质量决定产业升级速度。”李云鹏表示,“十四五”期间,行业已突破煤基芳烃、高端聚烯烃等关键技术,但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更深度融合产学研用资源。“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应鼓励其参与技术转移体系,让实验室的‘样品’更快转化为市场的‘爆品’。”

工信部原材料司二级审计员韩志勇则从产业链视角补充:“精细化工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他以电子化学品、生物可降解材料为例,强调需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同时,通过绿色工艺革新降低环境负荷。

“中国实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列出一组数据:在全球能源格局中,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3%和45%,这一现状使我国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外部风险。“必须加速推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氢能替代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将是关键突破口。”包信和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则认为,“传统工业流程难以满足减排需求,需结合能源革命、工业流程革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应对新约束条件下的多维度变革”。他提出,能源与工业低碳转型需多技术路径协同,化工行业需打破石油和煤化工界限,通过技术耦合实现结构性优化。

能源安全始终是悬在石化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能源结构偏化石能源,而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包信和指出,我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5%,锂电池达79.8%,新能源汽车出口额突破万亿元,打破了欧美在传统工业领域的长期垄断格局。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李云鹏建议,石化行业需瞄准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孵化“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跨部门协同的科创平台,并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链条,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