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文博
5月21日,在市场监管总局推动“湾区标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新一批9项“湾区标准”即将实施,涉及产业、营商、文化等方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9项“湾区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聚焦大湾区的科创成果和前沿技术。包括《印刷流程控制的色调值(CTV)计算及应用要求》《桥岛隧一体化建(构)筑物防雷技术规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规范》3项标准。
第二类聚焦三地政务商务合作。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跨境身份认证技术规范》《珠宝零售企业经营规范》《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规范》3项标准。例如《法人和其他组织跨境身份认证技术规范》,将有助于推进跨境电子签名互认,为企业等法人和其他组织跨境身份认证提供技术指导,提高跨境供应链合作效率。
第三类聚焦大湾区特色文化民俗。包括《潮菜 鱼丸(汤)》《潮菜 姜醋蛋》《进口鱼胶追溯通则》3项标准。鱼丸、姜醋蛋是潮菜中的著名菜肴,鱼胶则是深受大湾区居民欢迎的滋补品。相关“湾区标准”研制将有助于传统饮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推动相关食品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表示,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打造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
“五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湾区标准’正逐步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肖寒说,“湾区标准”作为粤港澳三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需、共享的载体,已成为越来越多湾区人的共识。截至目前,已经发布的235项“湾区标准”,覆盖了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领域。
市场监管总局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朱忠良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支持“湾区标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湾区标准”在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持续推动“湾区标准”提质、扩容、增效;三是助力提升“湾区标准”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