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饺子让5.5万人端上“饭碗”

频道:滚动新闻 日期: 浏览:

原标题:一个饺子让5.5万人端上“饭碗”(主题)

——看崇义如何用水饺托起青年就业创业梦(副题)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5月9日,23岁的大学毕业生黄泽辉站在崇义县北麓湾创业示范店的明档前,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玲珑水饺如白鸽落案。

全国1800家门店如繁星落地,其中21%由大学生点亮;4亿元政府担保贷款化作及时雨,浇灌出53亿元年产值;5.5万个就业岗位中,像黄泽辉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就占了近1.3万个。崇义,以一个小水饺为支点,撬动了一个大市场,绘就了青年就业创业的广阔图景。

“从贷款申请到店铺选址,全程都有专员指导。”聂都乡的黎伟明介绍,从开店区域推荐到测算客流量,崇义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指导。依靠县里提供的10万元“产融通”贷款,黎伟明将水饺店从山沟开到粤港澳大湾区。

崇义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黄六月介绍:“《崇义水饺产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中推出的‘20万元免息+5万元补贴’政策礼包,已让3453名创业者轻装上路,其中大学生群体占近四成。”

在北麓湾产业园的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化培训课正在开展,一双双手在面案上“起舞”。崇义水饺技艺传承人陈阿婆将褶纹技艺分解为“提、捏、捻”三式绝活,年轻学员的手机镜头记录着每个细节。墙上既有《崇义水饺技艺图谱》的图文详解,也有现代餐饮管理课程表。这种“传统技艺+商业思维”的复合培养模式,让走出课堂的年轻人既能守住传统之魂,又能驾驭市场之舟。

走进过埠镇富硒蔬菜基地,一辆辆发往深圳的智能冷链车,串起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青年创业者搭建起“低风险、高保障”的舞台。在果木村的蔬菜大棚里,大学生创业团队架起直播设备,翠绿的香葱离开泥土,两小时后便出现在中央厨房的馅料搅拌机中。“我们只需专注包制,食材供应、冷链配送都由产业链解决。”创业者小林说着,将手机对准印有溯源二维码的包装箱。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在铅厂镇的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得到生动诠释。20余名返乡青年正研发艾草益生菌水饺,他们的工作台上既有传统擀面杖,也有食品检测仪器。“中央厨房统一提供半成品,我们根据地域特色调整馅料。”毕业于食品专业的杨超展示着新设计的藤椒鱼馅水饺,包装盒上阳明湖的山水画卷与年轻化的视觉设计相得益彰。数据显示,这种“标准化+个性化”的创业方式,使新店存活率提升至90%,远超餐饮行业平均水平。

产业链的延伸创造出多元就业场景。在崇义水饺中国总部的融媒体中心,“95后”团队用短视频演绎崇义水饺的历史故事;冷链物流车队里,大学毕业生调度员王磊开发出智能配送系统;就连深山里的艾草种植基地,也活跃着农业专业大学生的身影。这种“一业兴百业旺”的生态,让不同专业的青年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当崇义水饺旗舰店里飘出第一缕香气,这场始于赣南山城的创业路径已演变为全国性的品牌共振。门店内,群众扫码点单时,界面自动弹出“食材溯源”页面——从富硒土壤检测报告到技艺传承人影像,科技赋能的文化叙事让每个水饺都成为流动的品牌。店长郑海洋擦拭着印有崇义风景的醋碟笑道:“县里统一的品牌运营,让我们这样的创业小白也能轻松当老板。”

品牌的崛起带来就业的乘数效应。在去年全国劳务品牌大会上,“崇义水饺师”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品牌斩获亿元订单。更深远的变化在青山绿水间悄然发生:废弃校舍变身创业孵化基地,空巢老人成为原料供应商,连外出打工的青年也开始回流,在家乡的炊烟里找到事业与乡愁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