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徐创兵
这里是靠近边境线的地方,蜿蜒横亘着一条西通新疆、北达蒙古,东西走向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临策铁路。
这条连接境外的重要通道、阿拉善盟人眼中的美好“天路”,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地带。自2009年开通之时起,中铁六局电务人员就默默地守护在这里,维护着这条铁路的安全运营。
水电专业维管
战严寒斗酷暑 书写电务人的忠诚
从乌兰布和、亚马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通过的临策铁路,全长768公里,沿线80%的地段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地带,沙害影响区段达456公里,占线路总长的65%,90%的区段远离公路,近400公里为无人区。这里的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冬天最低温度常常超过零下40摄氏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形容的就是这里的肆虐狂风。大风一起,伸手不见五指,飞速的流沙眨眼间就淹没了线路。风沙危害成为临策铁路安全运营的最大威胁。
清除沙害
2009年,中铁六局中标临策铁路维管项目,电务公司维管分公司担负起了通信、信号、电力设备的维修与养护任务。“刚到这儿,就被这里的艰苦环境吓住了,沿途全是沙漠戈壁,一眼望过去看不到一点绿色,车站方圆好几十公里看不到人影。”这是分公司临策线图克木庙车间主任王静涛对工作环境的第一印象。
2019年12月4日,内蒙古普降大雪。当人们在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壮阔美景时,临策电务人员却以雪为令,开启了应急除雪工作。雪不停、人不离,边降边扫、边下边清,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坚守,他们确保了临策铁路安全畅通。
“今天天气特别热,地面烫得能烤熟鸡蛋,由于气温较高,我们的设备几何尺寸会发生变化,大家天窗检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尤其是道岔处一定要检查仔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注意高温防暑。”这是最近的夏季里,额济纳车间信号副主任孙勇在每月一次的“天窗修”出工前对大家的嘱咐。骄阳似火烘烤着干旱的沙漠,汗水从作业人员脸颊滴落在钢轨上瞬间即逝,3个小时的“天窗修”结束,大家的工服被汗水浸湿又晒干,形成了一幅幅盐渍地图。
“这工作苦吗?”面对这个问题,孙勇回答:“只要能及时把隐患排除掉,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不影响行车,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来时正值风华正茂,经过十多年的风霜雨雪、烈日酷暑的洗礼,现在个个黝黑发亮,有的已是两鬓斑白。
维管分公司以雪为令,见雪上岗,维护线路设备安全运行,确保列车行车安全。
斗风沙抗洪魔 展现电务人的担当
十余年来,负责维修与养护临策线“三电”的维管分公司平均每年处理故障100多个,故障响应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内,临策线没有出现过一起由于代维设备故障而引发的铁路行车事故,检修质量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对此,中国铁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公司给予维管分公司多次表扬。
2021年3月,内蒙古地区遭遇了十年一遇的罕见大风扬沙天气,最高风力10级以上。细沙侵扰了电务设备,特别是积沙严重影响道岔正常转换,直接威胁行车安全。地处沙害最为严重地方的苏宏图车间电务人员闻风而动,车间主任刘德生带领员工乘轨道车巡视检查管内设备,发现沙害立即清除,与风沙比速度、赛时间,顾不得风沙吹打的疼痛。20余名员工奋战5个小时,即时清除了10余处沙害。
2020年8月11日,大雨引发山洪,对管内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苏宏图车间管段情况较为严重。车间党支部书记杨建康带领8名党员、群众,组成先锋队乘坐轨道车检查管内设备,13时20分发现K392处光电缆被洪水冲出。险情就是命令!车间党支部迅速组织动员,20余名党员、员工投入抢险战斗。他们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一口气奋战十几个小时,一个个成了“泥人”。但看着一道道垒起的防洪堤坝,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种斗风沙抗洪魔,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能征善战、不怕吃苦,全力为临策铁路保驾护航的作风。正是对中铁六电人敢于承担、主动作为,牢记使命与责任最真实的诠释。
传帮带育新人 体现电务人的实干
日常无论走进哪个车间,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有的正在练习光缆接续,有的正在围着师傅学习信号设备原理及构造,有的正在废旧变压器旁观察……这是他们工闲之际的项目——业务实操培训。
现场指导
“我们干着精度是毫米级要求的粗活、重活,行车安全由我们来保障,我必须和我的徒弟们一起高质量地完成信号设备的维修与养护。”这是杭锦后旗车间主任刘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为了徒弟们迅速成长,动手能力跟上维修需要,让他们有问题首先自己解决,逼着徒弟们想办法,鼓励他们敢想敢做、不怕犯错。刘建军结合人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一带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稳步构筑了“师从多人,能者居之”的新型人才建设模式,成功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一批批技术精湛的维管人才。
像刘建军这样的师傅遍布着每一个车间,使整个临策线形成了师傅倾囊相授、徒弟乐学勤思,技术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引技术破常规 实现电务人的创新
在推动“融合创新”精神与维管工作的深度融合中,维管分公司以“融”促“嵌”,营造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出了应势而动的“强劲活力”。
面对临策线铁路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工成本的迫切需求,维管分公司通过广泛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多轮的研讨论证,最终决定引入无人机技术,利用无人机的便捷性、灵活性、可持续性对铁路沿线设备进行隐患排查。
在特殊地形如河口、山丘、桥梁等地段,无人机的应用降低了人工巡视的难度与成本,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高效巡检。通过无人机的视频影像回传,维管人员能够精准定位潜在的隐患,如电杆、铁塔的歪斜、杆头破损、绝缘子损坏等问题,大幅缩短故障判断时间,减少高空作业次数,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此外,无人机的巡检能够对水害、沙害、树害等自然灾害起到预警作用。通过对沿线环境的持续监测,维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环境变化,有效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
维管分公司的这一创新实践,为维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是维管工作的一大亮点,更是维管创新发展的重要起点。
至今,临策维管的岁月长河已悄然流淌至第十五个年头,这不仅是一段时光的记录,更是一代代维管人精神传承的见证。他们将“忠诚、担当、实干、创新”的企业品格,如同信仰般深植于心,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与主线,引领着维管分公司不断向前,铸就辉煌。他们践行着初心使命,像胡杨一般坚韧不拔,在这片广袤的大漠深处,书写着属于中铁六电人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