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宣威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题)
火腿产业带动20万人就业(主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近两年,云南省宣威市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坚持生猪稳产保供总基调,立足宣威市生猪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养好猪、做好腿、富裕千万家”的总体思路,聚焦打通供应链、育强加工链、延伸价值链、做优服务链、完善联结链,深入推进良种繁育高端化、生猪养殖标准化、火腿加工精深化、生产过程绿色化。通过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服务”的全产业链,产业园不仅让宣威火腿这一百年老字号焕发出新活力,更带动20余万人就近就业,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在宣威,千家万户几乎都有养殖生猪和做火腿的传统。为了让农户从火腿产业得到更多收益,宣威市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家庭农场为补充的现代养殖体系,加快现有规模化养殖场改造提升,完善养殖场自动饮水、自动通风、自动给料、自动清粪和监控设施设备,促进每个养殖环节降本增效。2024年,改造提升云南神农宣威猪业、宣威德康生猪养殖、宣威市祥强农业等生猪养殖公司10万头仔猪扩繁场5个、改造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150个,并推动建成2个万头标准化猪场。
据宣威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股长余仕飞介绍,产业园培育出国内首个专门用于火腿加工的“宣和猪”品种,并依托龙头企业、基层社、综合服务中心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小农户提供动物防疫、兽医兽药、养殖粪污处理、品牌营销、金融保险、信贷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市建成1038个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年出栏量达300多万头。参与生猪养殖的农户有21.8万户,占到总农户数的66%。
有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园大力推动火腿加工产业发展,引进老浦家、稻香园等16户企业建设火腿精深加工项目,支持火腿加工企业、生猪屠宰企业技改升级,开发龙骨、梅肉、肋排等不同品种规格的精细分割产品。依托四川德康集团,推动年生猪屠宰加工100万头项目建设,并以火腿加工区为核心,建成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目前,园内农产品冷库总库容12万立方米,冷库容量达3万吨,龙头企业年火腿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只以上,肉制品25万吨以上,预制菜品5000吨以上。全市32家火腿加工企业,布局火腿饼生产车间、熟食生产车间、生食生产车间等系统化的生产线,常年可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宣威市曾是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县。如今,随着火腿产业链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乡就业创业。格宜镇翠花村养殖户段志兴现在养殖100多头生猪,从传统农民变成专业大户。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让宣威一个个农村从“空心村”逐渐变为“产业村”。在东山火石盆火腿庄园,游客不仅能体验火腿腌制工艺,还能品尝火腿宴、入住特色民宿,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从事餐饮、旅游服务。
同时,宣威火腿企业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仅浦记火腿公司线上销售团队就有50余人,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全市布局的200余家体验店和3000余名销售代理,让宣威火腿走进北京、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也带动了当地就业。
产业园还以火腿为媒,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在普立老厂火腿庄园,彝族、回族、苗族群众共同参与养殖、加工和旅游服务,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