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卖配送时间如何兼具效率与公平?这场恳谈会公开算法征集意见
人民日报记者 李莎
近日,饿了么联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举行算法公开恳谈会,主动公开配送时间预估算法。会上,骑手、商户、用户及专家学者等多方代表进行了充分坦诚的沟通交流,以进一步提升算法透明化程度,持续加强骑手权益保障。
在给予骑手更合理的配送时间、提供送单规划和建议的同时,优化商家履约与用户体验,是配送时间预估算法的出发点。据饿了么算法技术专家介绍,这一算法模型涵盖骑手接单、商户出餐、骑手取餐、骑手送餐等各个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气情况、取餐距离、商户出餐预估时间、骑手背单数量、骑手移动速度、用户所在小区配送难易程度乃至用户所在楼层等,以预测骑手配送所需时间。
“有多少配送时间”,是骑手送单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恳谈会上,商家、骑手、用户代表提出了“远距离订单是如何考虑给出配送时长的”“手上订单已经要超时,为何又派一单时间很紧的订单”“骑手虚假报备商家出餐慢,平台如何识别和管控”等问题,平台代表进行了答复和讲解。
比如,针对“为什么订单上会有平台期望送达时间和要求送达时间两个时间概念,第一个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与考核有关”的问题,平台算法专家回应说,平台期望时间是用户下单时给出的预估送达时间,用于方便骑手合理规划配送顺序,不会以此考核。为了让骑手有足够的时间配送,要求送达时间会更充裕,在商家出餐慢、配送异常等情况下,还会增加配送时间。
外卖配送场景复杂多变,“接、取、送、达”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异常,比如突发异常天气、临时交通管制等,算法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算法专家表示,在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平台为骑手提供了专门的保障机制,比如异常场景报备、特殊情况豁免等,让配送时间机制更加完善。
现场还有骑手提问:“为什么有时会感觉配送时间突然变短?”这也是一些骑手关注的所谓“偷时间”问题。对此,平台算法相关负责人说,“并没有,不可能、也不会允许有‘偷时间’这样的事情发生。”其表示,经实际检测,不存在既定配送时间缩短的情形。之所以有的骑手会感到疑惑,原因在于,目前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表达方式下,骑手的手机网络、配置、手机APP运行空间等存在客观差异,可能导致倒计时功能出现卡顿,这样会让骑手感觉时间“快进”了。这类异常情况不会缩减骑手本身的配送时间,骑手用时均为标准时间。这位负责人表示,“后续我们将优化完善计时表达方式,同时充分考虑骑手配送的实际情况,减少配送过程中的提醒焦虑,避免引发误解。”
参加恳谈会的即时配送算法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认为,这一算法考虑了各项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科学性,同时筛选了异常情况数据,使得预估更为稳定和准确,避免了异常数据对整体预估模型的干扰。他还提出,在订单高峰时段,骑手可能因连续工作、体力不支等因素导致配送效率下降;当有多个订单同时分配给骑手时,不同订单的取送地点、先后顺序等可能导致预估时间与实际时间存在偏差,算法在这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外卖配送的时间预估算法,直接关联到平台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与骑手的劳动压力密切相关,对骑手的工作行为有深远影响。”恳谈会上,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认为,若预估时间过紧,易诱发骑手冒险驾驶、疲劳作业等不安全行为;对突发状况应对不及时,可能导致骑手因非自身原因受罚,影响收入与满意度;若“罚则一刀切”,又可能会引发处罚不公。因此,在保障运营效率的同时,外卖平台需在效率与公平、激励与安全之间实现平衡。为此他建议,一方面,设定时间参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情形下的体力支出差异,如高温天气下适当放宽时限,防止过度劳动和健康风险;另一方面,将对因天气、交通等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延误引入主观评估纠偏机制,借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客观+主观”的考核方式,建立更公平的考核方式,提升算法决策的合理性与人性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刘潇表示,对于骑手和商家来说,都存在较小的概率发生较大损失金额的情形,比如骑手可能遭遇不可抗力导致配送超时,商家可能由于突然爆单或者设备故障导致出餐缓慢。在经济学上,这种情况适合引入保险机制来分担风险,通过明晰责任提高各方参与激励。此外,针对一部分对配送时间有高要求的客户,可探索提供保险服务。
“算法服务于人。我们将坚持以骑手权益为中心,积极倾听意见,持续完善算法。”饿了么骑手权益保障工作负责人胡珺表示,饿了么将持续深化多元沟通机制,综合多方意见诉求,进一步优化配送时间预估算法,确保公开性和透明度,努力让骑手跑得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