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尖兵勇攀科技高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鑫 方大丰 通讯员 申文珍 邓敏 曾澜
“过去用户使用处理好的卫星数据要等几十天,现在只需要10分钟。”近日,谈起团队研发的“卫星云遥”系统,杨凯钧和他所在的南方丘陵区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智能监测创新团队总是难掩自豪——这项创新刷新了遥感影像的处理速度,为湖南省节约了210亿元财政资金。
鲜为人知的是,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与天气、算力和传统模式的“硬仗”。
湖南的丘陵地貌与多雨气候,让卫星遥感数据获取难如“雾里看花”。“云层遮挡频繁,卫星拍摄窗口期极短,传统轨道预测技术完全不够用。”杨凯钧解释。
面对难题,团队创新结合气象云图的卫星轨道预测仿真技术,通过模拟精细化卫星拍摄窗口,大幅提升了湖南省的卫星拍摄覆盖度;同时适配超算中心算力资源,研制快速处理发布链路,通过采用免切片技术,打破了影像服务发布传统切片模式,实现数据从接收到处理到发布仅需10分钟。
“这不是某个人的灵光一现,而是上百次头脑风暴的结晶。”杨凯钧说。为验证模型可靠性,团队曾在雨季奔赴全省各个区域,连续蹲守10余天。
如果说“卫星云遥”展现了团队的技术锐度,那么“遥感影像统筹工程”则彰显他们的协同智慧。这一工程依靠省级统筹,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成本直降。
部分单位担心数据安全或流程烦琐,说服不同单位“交钥匙”可不容易。团队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化身“需求翻译官”:深入调研各部门业务,将晦涩的遥感术语转化为“防汛预警所需影像更新频率”“耕地保护最小监测精度”等具体指标,并设计出定制化数据服务包。
“用实际效果说话,比任何动员会都管用。”一名参与协调的工程师事后总结。如今,这套“行政统筹+技术赋能+应用反哺”的模式,已悄然织就一张覆盖全省的遥感协作网。
当卫星难以满足厘米级、高频次观测需求时,团队将目光投向无人机巢技术。湖南地形起伏大,无人机易失联。为此,他们研发出基于北斗短报文的通信调度系统,让无人机在丘陵间“永不迷航”;数据处理跟不上飞行节奏,团队联合企业开发出“边飞边传”实时回传技术,采集效率大大提升。这项自主成果,不仅拿下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更在地质灾害监测、森林防火等领域大显身手。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的“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战略。该院创新开展“333”科创工程,取得包括“卫星云遥”“铁塔哨兵”“智慧大脑”等在内的一大批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国际合作科技项目、部委重点研发项目、部省合作科技项目等系列项目不断落地,科技团队和人才不断涌现。
去年,“南方丘陵区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智能监测创新团队”获评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杨凯钧获评自然资源部高层次青年人才。
当前,团队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随着“一带一路”中乌合作项目的推进,面向和国内差异较大的需求,依托扎实数据支撑带来的底气,他们承担起为沿线国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重任。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技术员正埋头攻克“遥感+AI”的终极难题——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加精准地读懂卫星影像中的山川河流。“一旦突破,自然资源管理将进入‘智慧时代’。”说这话时,杨凯钧的眼神坚定而充满自信。
文档于: 2025-05-20 08:28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遥感尖兵勇攀科技高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鑫 方大丰 通讯员 申文珍 邓敏 曾澜“过去用户使用处理好的卫星数据要等几十天,现在只需要10分钟。”近日,谈起团队研发的“卫星云遥”系统,杨凯钧和他所在的南方...